【云南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1页
【云南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2页
【云南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3页
【云南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4页
【云南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16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实现现代化、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经济既作为农村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使得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影响。红河州虽然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高于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州,但在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以红河州为例,采取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红河州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贫困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强农业经济的投入、加强农村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培育等,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红河州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提供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参考作用。关键词: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目录1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国外研究现状 11.2.2 国内研究现状 21.3研究内容与方法 32相关理论概述 42.1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概念 42.2相关基础理论 42.2.1产业结构理论 42.2.2产业布局理论 43红河州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63.1红河州的基本情况 63.2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63.2.1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特征 63.2.2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73.2.3农村非农产业结构现状 93.3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3.3.1产业结构不合理 113.3.2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123.3.3产业化发展不均衡 133.3.4产业化发展方式粗放 133.4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53.4.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153.4.2农村技术落后 153.4.3产业化经济投入不足 153.4.4缺乏产业化人才 164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74.1加强贫困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174.2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174.3加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投入 184.4加强产业化人才的培养 184.5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培育 19结论 21参考文献 221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实践行动,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其推进力度正在加大。当前中共中央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等方面来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导致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受到影响。学术界虽然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但缺乏对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案例研究,也缺乏对红河州的案例研究。鉴于此,本文旨在以红河州为例,分析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红河州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从而为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指导参考作用。本文的研究意义如下:(1)理论意义:鉴于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上,缺乏微观的案例研究,很多研究都是关于农业经济方面的,缺乏对红河州的案例研究,关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缺乏数据分析,本文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还可以为红河州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参考指导作用,从而提升红河州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保证其“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红河州农民的增收,并促进其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为其他地区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提供借鉴作用,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有不少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农村经济进行研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美国根据支柱产业的不同将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农业型、矿业型、制造业型、依靠联邦和州政府补助型、服务业型、非专业化型六类。加拿大将农村经济类型划分为专业化型与多样化型。Hodge与S.Monk(1987)研究认为,英国的农村可划分为4种类型。与欧美各国相比,日韩两国更多的是在学术层面上对农村经济类型的划分进行探讨,并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日本学者山本正三和田林明在分析农业人口就业结构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将日本的农村地区划分为7种空间类型。韩国学者LeeSango(1992)通过公共教育、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水平4个方面的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韩国农村划分为3个不同的等级。印度学者R.L.Sharmo等人依据乡村非农业劳动力的百分比这一指标来识别印度乡村经济多样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将印度的农村区域划分为4类。波兰学者W.Stola(1996)综合考虑了乡村地区的农业功能与非农业功能,对波兰乡村地区的空间功能分类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关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多,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类型及模式方面,王晖(2009)认为,发挥农业旅游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一体化。马鸿雁(2010)将循环经济引人经济比较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的陕西农业发展中,提出促进陕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1]。二是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水平方面,李周(2013)认为,我国粮食产量20世纪90年代末进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阶段后,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改进以及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农村的发展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汪三贵(2013)指出,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的农村扶贫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农村改革阶段(1979-1985年),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和实施专项扶贫计划(1986-1993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1994-2000年),农村贫困开发纲要的实施(2001-2010年),新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2011-2020年)。三是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困境方面,安伟娟(2010)认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低碳环保意识薄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人力资本缺乏等障碍,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2]。后小仙(2013)认为,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资源难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农村资源受到整个政策和制度环境的制约无法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四是关于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方面,周萍华(2006)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就业,可以促进农业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总成本;带动农民二次创业,培育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王建增(2012)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存在金融体系不健全、支持乏力,信用体系缺乏、信用环境弱,金融工具单一、技术手段落后,法律环境和政策不完善等方面的障碍。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上,缺乏微观的案例研究,很多研究都是关于农业经济方面的,缺乏对红河州的案例研究,关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次上,缺乏数据分析,本文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红河州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1.3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找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为论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展的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性概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资料法:通过上网和在图书馆阅读等方式,大量搜集国内外有关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找出农村产业化经济的概念及基础理论,从而为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2)规范分析法:本文的研究遵循“现状-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首先阐述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然后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完善对策;(3)案例研究法:本文的研究以红河州为例,在对其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其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改善对策。2相关理论概述2.1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概念农村经济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服务系列化的原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对相关产业和环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和新的产业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链式产业群体,以达到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从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过程。2.2相关基础理论2.2.1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中。产业结构理论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理论最早由W.配第在17世纪提出,他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4]。2.2.2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经济区域来进行,这样就形成了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布局结构[5]。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产业布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展开的,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布局的依据。同一时期不同地域和同一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相应的必须采取不同的产业布局模式。根据产业空间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产业布局的理论模式可以分为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网络布局模式、地域产业综合体模式以及梯度开发模式。其中前三种开发模式从产业分布结构角度出发,处理在时间上依次继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布局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布局过程。3红河州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3.1红河州的基本情况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因国际河流—红河流经全境而得名,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红河州占地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4市9县,其中,蒙自市是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红河州总人口456.1万人,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达到241万[6]。红河州有农村人口374.00万人,农村人口占82%,也是云南省典型的农业大州。红河州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其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红河州具有山区多、民族多、贫困人口多、边境线。红河州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文化多元、区位独特,后发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全州上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推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建设、社会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与其他发达州市相比,其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将对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3.2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州通过大力实施和加快推进“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使全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开局以来,全州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红河州农村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进入“十三五”以来,全州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更上一层楼。但尽管如此,目前全州的农业经济依然是地区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农业产业经济规模还不够大,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7]。全州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了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红河州农村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方针,以便缩小与城市发展的差距。3.2.1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特征以时间变动为尺度,对红河州农村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12-2016年间,红河州农村三次产业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农业即第一产业产值增长了19548051万元,增加了13.91;第二产业(农村工业与农村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571020万元,增加了22.60%;第三产业产值增加了591495万元,增加了4.89%。可以发现,在红河州农村三次产业中,无论从产值增加的绝对量还是从增长的相对量上,第二产业的增加幅度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较于第一产业而言,第三产业虽然增长的绝对量要小于第一产业,但增长速度要快于第一产业。这说明红河州农村地区2012-2016年间,三次产业都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农业的发展则比较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表3.12012-2016年红河州农村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当年价)及增长率(单位:万元、%)年份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第一产业产值112013212679291384149146174119548051增长率—13.1913.5718.3513.91第二产业产值11388201480426181937122170062571020增长率—19.8521.2319.2722.60第三产业产值330929341244509031544364591495增长率—3.124.125.214.89注:增长率为以2012年为基期的定基增长率3.2.2农业产业结构分析1、种植业产业结构及其变化根据红河州2012-2016年间的统计资料记载,当地主要种植的作物可以分为粮食(包括小麦、玉米、豆类、薯类等)、油料、棉花、蔬菜(含菜用瓜)、水果(含干果)以及其他作物等六类。2012-2016年间,红河州以上六类作物的总面积由2012年的941082亩增加到2016年的1406679亩,总的种植面积增长了1/5。此期间,各类型的作物面积种植及其比重如下表3.2所示:表3.22012-2016年红河州农村各类农村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值(单位:亩、%)年份作物类型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其他总和2012面积941082185767908868769156731147982051145比重45.880.093.3142.367.640.721002013面积7901871075168127818114165636194371962576比重40.260.058.5741.698.440.991002014面积12176724881485157790843313436772477779比重49.140.025.9931.4413.370.031002015面积1287918137222445377432611924011742408483比重53.470.069.3232.154.950.051002016面积14066791940284956777408102082812573146比重54.670.0811.0730.213.970.00100资料来源:《红河州统计年鉴》2012-2016年从上表可以看出,2012-2016年间红河州粮食种植面积及种植比例均有大幅增加,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94万余亩有小幅下降后逐年至2016年的140余万亩。粮食种植比例也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此期间由2012年的45.88%上升至2016年的54.35%。蔬菜与瓜果的种植面积与比例都有着小幅的下降,2012年红河州蔬菜与瓜果的种植面积分别为86.88万亩和15.67万亩,在2016年则分别为77.74万亩和10.20万亩。对应的种植比例分别由2012年的42.36%和7.64%下降到2016年的30.21%和3.97%。2012-2016年间红河州同期棉花的种植面积及比例是有所上升的。棉花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7万亩增加到2016年的11.07万余亩,种植比例也由2012年的3.3%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2012-2016年间,红河州油料的种植面积及比例均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然而由于油料作物在总种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很小,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无论从量上还是从比重上与上面作物相比起来变动显得很小,但最近几年的种植水平要明显小于2012年。而除以上几类的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却有着明显的减少,从2012年的万余亩减少到近几年的百余亩,并且包含的作物种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前些年青饲料为主,到现在以药材、园艺花卉为主。2、农林牧渔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广义农业范围上覆盖了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几个方面。下面的表3.3反映了2012-2016年间山东红河州构成大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产值与所占的比重。从该表可以看出,从2012年至今,红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部折算为1990年价值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其中农业增长的幅度最大,要高于畜牧业、渔业以及林业的增长幅度的总和。其中占大农业总产值比重最大的仍是种植业,持续在50%以上。其余按比重大小排列依次为畜牧业(30%左右)、渔业(17%左右)和林业(不到1%)。这说明在2012-2016年间红河州农林牧渔产业的发展仍是以种植业为主,多业协调发展的格局。表3.3红河州农林牧渔业产值及比重(单位:万元、%)年份农林牧副渔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总产值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总产值比重201231416216226651.6512300.399706530.905360117.06201334662918517553.4211220.3210825931.235207315.02201436248318206750.234870.1311890332.806102616.84201536832219624255.0512710.3810589328.346591616.24201640835221123251.7315680.3812621720.936923516.95数据资料由《红河州统计年鉴》2012-2016计算整理得到对表3.3各农业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动情况进行观察,可以发现:2012-2016年间红河州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都是上下波动的。农业和畜牧业的波动幅较大,比重最大时和比重最小时相差百分比分别为5.97%和5.68%,相对而言渔业及林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变化则较小。总体而言,5年间并未发现某个产业呈现着持续的上升与下降趋势,这说明红河州在此期间农业呈现齐头并进式的增长,农林牧渔业间的调整幅度不大。3.2.3农村非农产业结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农产业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于农村地区也是如此。红河州历年统计年鉴中将农村非农产业的划分有乡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商饮业、农村服务业5类。在这里乡村工业主要是指由农村集体或者农户个人以及联合发展的工业,即乡镇企业,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乡镇、村集体、个体户以及其他农村联合主体兴办的私营性质的工业企业或者工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对于农村地区的繁荣与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农村产业的内涵,还可以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为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从西方发达国家农村所经过的历程来看,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增加非农产业比重也是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演变的历史规律。表3.42012-2016红河州非农产业产值状况表(当年价)(单位:万元、%)年份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产值变动产值变动产值变动产值变动产值变动2012985428—153392—137520—113743—43051—2013160327562.7021715141.571441094.79109113-4.075651231.272014225917240.9126019919.8219031932.0714553833.387575134.042015300769433.1330931218.8821571213.3419904936.7775404-0.462016407511635.4939590428.0025070716.2223240916.7612477365.47资料来源:根据《红河州统计年鉴》2012-2016年中的有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到表3.4显示了2012-2016年间云南省红河州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产值构成与变动情况。2012-2016年间,红河州非农产业总产值由1433134万元增长到5953376万元,年均增长率15.3%。从整体上来看,2012-2016年间,山东省红河州农村各种类型的非农产业均实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农村工业与农村建筑业,这说明在这段时期内红河州的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农村非农化、工业化的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从表中也可以看出,近几年红河州农村第二产业(农村工业与农村建筑业)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小。2012-2013年两年间红河州农村工业年均增长率为27.3%,而2015-2016年增长率则仅有18.83%。农村建筑业的增长相对好一些,但整体上仍表现出增长放缓的态势。第三产业在此期间的增长趋势随着农村产业类型的不同表现出差异,运输业和商饮业大体上呈现出先放缓后较快的增长态势。而服务业则在个别年份如2014,2016年有较大的变动,这可能与当时所处的经济形势有关。但总体上来说,红河州各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在此期间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表3.52012-2016红河州农村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产值结构(以当年价格计)年份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服务业201268.7610.709.607.943.00201375.2710.196.775.122.65201477.088.886.494.972.58201579.008.125.675.231.98201680.247.804.944.582.46表3.5计算得出了2012-2016年间红河州农村各类型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从各产业的结构变动情况来看,此期间红河州农村工业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2012年红河州农村产业在非农产业中的比重为68.76%,到2016年这一数值为81.34%,上升了将近13个百分点。无论是从其增长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来讲,都可以看出农村工业在红河州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相比于农村工业比重的迅速增加而言,红河州农村建筑业、运输业以及商饮业在此期间产业结构比重则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建筑业比重由2012年10.7%下降到2016年的7.47%,运输业与商饮业同时间段内分别下降了4.91和3.74个百分点。服务业产值比重相比于建筑业、运输业与商饮业下降幅度相对小些。这些分析都表明在2012-2016年间红河州农村地区农村工业的增长要远快于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农村建筑业增长缓慢与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小城镇发展缓慢有关;而运输业的发展一般与相关配套的交通运输服务是分不开的,表中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现象,也反映出了红河州农村地区农村商业与运输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3.3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3.3.1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红河州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州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很多产业还未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严重不足,优势产业发展不平衡。从2011-2016年,红河州农业(种植业)和渔业所占比重略有降低,林业和牧业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到2016年,农、林、牧、渔所占比重分别为53.42%、3.37%、39.49%、2.43%。从比例上看,农业(种植业)和牧业占比较高,而林业和渔业仅占5.8%。而红河州是典型的“大山区”,大山区这一条件限制了农业(种植业)规模化的发展,但适合林业的发展,因此从农业产业结构上讲,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种植业)所占比例过高,林业所占比例过低。此外,种植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人均产量不足和亩产值存在差异[9]。从表3.1的数据上看,2016年红河州粮食人均产量为354.06kg,油料人均产量为10.95kg,蔬菜人均产量为305.34kg,油料人均产量和蔬菜人均产量不足。2016年,红河州粮食亩产值为6894.55元,油料亩产值为10312.07元,蔬菜亩产值为29802.52元,蔬菜亩产值明显高于油料亩产值,油料亩产值明显高于粮食亩产值。按照利润最大化原理,生产蔬菜比生产油料和粮食更有利可图。因此,从人均产量和亩产值上讲,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图3.1红河州农村产业结构图表3.6红河州粮食、油料、蔬菜比较分析年份粮食油料蔬菜人均产量(kg/人)亩产值(元/hm2)人均产量(kg/人)亩产值(元/hm2)人均产量(kg/人)亩产值(元/hm2)2014年252.715432.89.057981.53250.0523673.042015年336.286128.729.4810051.99264.3727762.72016年354.066894.5510.9510312.07305.3429802.52资料来源:红河州统计年鉴2015-2017年3.3.2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导致红河州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即农村发展水平落后导致农村产出不能大量增加,更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自然会很低。红河州绝大多数农村还是采用传统的农耕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2016年,红河州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003.15万kw,占全国的3.1%;红河州农村用电量为102.09亿kw,占全国的0.962%;农用化肥使用量为168.14万t,占全国的1.68%。以上数据表明,红河州农村生产条件较差,农村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总的来说,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在于以下方面:一是优质稻米发展较快,但品牌多,竞争优势不强。存在着加工企业多、规模小、加工品质良美不一、产品品牌多而杂的状况。表面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不利于红河州优质米高标准规模化生产以打进国内外市场。二是优质水果鲜销市场具有一定的份额,但组织化程度低。红河州水果产量已位居全省第一,其中葡萄、石榴、柑橘、大杨梅、大批把等水果的种植而积已达到万亩,实现了连片规模种植,鲜食水果已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经营机制不完善,几乎是农户与客商发生购销关系,其带来的弊端是鱼龙混杂,受损的就是果农。并且全州的水果保鲜、加工技术和设施还比较落后,水果产品利用率和增值手段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市场竞争能力还比较薄弱。三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外向型份额少,加工能力弱。畜牧业通过推广牛冻精改良和猪三元杂交等技术,使优质畜禽产品逐年增长。但目前畜牧产业化经营发展不平衡,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多数县市畜禽产品由个体商贩经销,或农户自销,难以组织较大规模的畜禽产品外销。另外,目前州内还没有一座畜禽产品深加工厂家,生产与加工、生产与市场脱节。3.3.3产业化发展不均衡部分特色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产业基地专业化程度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组织能力和经营能力还十分低下。尤其是特色农业,主要分布在不同的县市内,大多规模较小,靠卖初级产品,没有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和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都很低,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经济优势[10]。有特色的农产品因产业“断链”而难成规模,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如:蔬菜生产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过于分散,且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品档次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南部山区山多地少,实行退耕还林后,可供特色农产品种植的面积受到限制,使得基地不稳固,标准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特色产品基地。3.3.4产业化发展方式粗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依然很低,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河州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4761元,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03元,红河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23元,蒙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79元,人均只有500多美元,特别是红河、绿春两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18元,500美元的差距都还很大。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363元,增长8.2%,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20元,增长9.4%,红河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49元,同比增长9.9%,增幅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呈现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良好势头[11]。表3.7红河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和云南省的对比情况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76151535919697779179430104891142212363增长率7.36%8.23%14.87%17.87%13.46%9.73%9.00%8.90%8.24%云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10333693952472254166141683075269020增长率7.01%8.6%13.2%19.5%14.7%13.4%11.2%10.5%9.85%红河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02336194058499854686368718985949449增长率8.15%9.8%10.9%12.1%14.2%16.5%12.9%19.5%9.9%近年来,红河州优势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大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的关联度还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没有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基地,产业内部产加销、贸工农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产品多为初级加工,科技含量较低,产业“优”而无“势”、产品“特”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2]。南部六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北部七县市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科技含量不高,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在国内外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小。3.4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4.1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地形复杂、地势陡峭,红河州山区县目前只有公路与外界联系,而且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路网不完善。在红河州13个市县中,有7个县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主干线,除交通外,山区县的供水、供电、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也非常差。目前,红河州大部分山区的基础设施情况不够完善,功能大多无法完全具备,特别是传统的产业基础没施毁损严重,补充跟不上。许多农村产业,缺少合理的产业用房、配套设备设施。比如产业供电供水、道路建设、机器设备等基础类设施都严重匮乏,使得不少农村的产业化发展受到阻碍,无法得到长足发展。虽然国家加强了对农村产业的重视,但是红河州的农村产业还不具备产业形态,很多农村产业经营者只具备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意识,但缺乏基本的能力,导致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调查显示,红河州不少产业项目缺乏对原有产业基础的革新,导致狠多产业发展落后。3.4.2农村技术落后红河州农村在数量上发展相对较快,但农村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低和效益差的状况比较突出。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农村产业相当一部分还处于粗放型耕种阶段,生产技术手段普遍落后简陋,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质量不高。二是品牌意识不强,加工、包装滞后。多数产品没有注册商标,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13]。如蒙自的石榴产业,在全国都很有名,但是石榴的精深加工及深度开发仍是一片空白,仍以销售鲜果为主,未创造高附加值。三是农民的科技意识相对滞后,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偏低。红河州农村教育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农民文化程度也低,因而对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农业知识接受能力也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推广与发展。3.4.3产业化经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投资主要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红河州的很多贫困县本来经济较为落后,财政积累不足,使得其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影响了红河州整体的农村经济发展。但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红河州的政府财政资金尚且不足,行政人员的工资还没有着落,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更是难以落实,这就是的红河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无法获得充足的发展资金。我国虽然对一部分被列入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的地区,实行了专项贷款制度,但规模小,贷款期限短,而且落实难度大,红河州的很多地区对未被列入示范县行列,根本无法享受这一政策带来的优惠。2016年是红河州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的一年,全州完成辖区固定资产投资374.06亿元,其中5.4%的投资资金属于国债项目资金。除国家直接投资有限外,红河州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也较狭窄。红河州内的金融机构仅限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为工业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和发放农业生产急需的短期贷款,无力也不愿意支持关系红河州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3.4.4缺乏产业化人才红河州目前缺乏农村产业经济方面的人才,这与红河州的教育水平高低有关。红河州目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86.3%,余下的13.7%主要分布在山区农村[14]。由于山区县经济状况普遍较差,从红河州山区流出去的人口数量也就较多,人才外流严重。尤其是那些经过培养的专门人才和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开拓意识的青壮年劳动力,从而使得文化素质不高的老人和妇女被留下来从事农村生产,这些人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也不会使用先进的农村技术,使得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虽然红河州已经认识到人才素质对全州农村经济的不利影响,也开始注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没和落实,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农村劳动力趋向于职业多元化,个体的产业素质仍然不够理想。近年来,国家倡导集约化产业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出现,但是这些劳动者中约50%的人不注重文化、技术等产业素质的提高,素质依然有待提升,也就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人才需要。很多人员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在素质本身不高的情况下依然不重视对农村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得农村生产技能不足,人员转岗不顺利,会进一步加剧农村山区与其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4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4.1加强贫困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红河州贫困县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经济底子薄等原因影响,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落后,直接制约山区县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好一批基本农田保护区工程。二是要增加对山区贫困县交通设施的投入,加快贫困山区公路建设步伐,改变长期以来山区人行路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状况,以良好的交通环境,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强贫困山区贫困县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过度采伐,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此外,还应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事业,加强舆论宣传。对外树立一个生态环境好、政策优惠、诚信守法的优良投资环境的好形象,不失时机的向外推销自己。4.2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只有工业强起来的县,经济才有支撑力。只有推进县乡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民数量,才能走上富裕之路。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要通过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方式,将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培育出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二要优化产业结构。红河州工业中,以资源型和传统产业企业居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些产业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冲击。对此,在着力于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适度发展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大的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工业结构。三要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不可能出资兴办一批国有工业企业或集体工业企业,所以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支持懂技术、懂管理的经济能人通过民间投资、技术参股等形式大力发展民营工业。除此之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三资企业”,要利用山区在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供电价格、供水价格以及地方优惠政策上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推动工业开发和经济发展[15]。四是大力发展适应烟草产业发展趋势且具有红河特色的配套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大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强化资源战略意识,促进红河州冶金工业的快速发展;合理规划,积极发展中小型水电,以小龙潭矿务局为主体对中小煤企进行整合,提高煤炭企业效益,促进能源产业的突破发展。同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4.3加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投入由于资金等问题,红河州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中面临一定的问题,这不利于红河州的经济建设,鉴于此,政府应加大对红河州农村经济的投入,在财政情况不容乐观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以及新型产业体系,选择科学的取向,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为农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应当注重农村的基础建设,在城市基础建设相应饱和的情祝下,重点倾向于农村地区,加大对农村各层次工作的扶待。比如加大对农村交通行业、水利灌概、能源使用、饮水状况、耕地建设、生态问题等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为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设施平台[16]。此外,还需要拓展金融渠道,寻求金融部门的强有力支持,鼓励金融体制向农村社区延伸,从而为农村工业企业提供丰富的资金,确保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让实力雄厚的农产业与企业伙伴建立担保公司,帮助农户个体或音社区团体进行贷款。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我国银行可以根据担保公司的状况和资金信用度,对农户和农村经营企业进行3-10倍左右的资金扶助,有利于解决农户和产业团体的资金难题,也能够使银行的资金得到以盘活流通。宗旨,农村合作机构、企业伙伴、银行部门应加强长期合作,有效把握信息,对于银行贷款可以规避最大风险,最终大多能够实现社区产业、金融部门、承保企业、农户个体的利润共赢目标。4.4加强产业化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哪种产业发展,都需要人才作保障,人才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但红河州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使得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受阻。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首先要重视产业人才的培养。对此,红河州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为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加强多个部门的合作,包括学校、企业、政府等。红河州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术培训,丰富其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经验,但由于学校对人员的年龄有一定的限制,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民无法享受这种权利,部分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民也缺乏职业培训的费用,从而使得农民不得不放弃学校培训这一渠道。因此,企业和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应根据自己企业的工作性质,对招聘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政府也应为人才的培训承担一定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制定有关人才培训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加强资金支持等,比如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等,并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免费为需要培训的农民提供相关信息,确保农民工充分就业。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农民建立培训基地,确保人才的有效培训。但在人才培训方面,红河州需要根据农村产业的地域化特点,为产业培训的性质灵活定位[17]。对此,可以充分结合非学历和学历培训、短期培训和规范培训,不仅能保证职业技能人才的短期供应,也能够为未来社区的发展准备高标准的产业人才。确保培训方法的多样化,包括演示培训法、多媒体法、学徒制等,根据不同农民的素质情况,因材施教,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比如对于根本没有基础的文盲,需要加强扫盲工作;对于中等教育学历的农民,可以进一步强化其产业技能知识;对于文化层次很高、见多识广的新型农民,可以办高等教育类的产业培训机构,在培训方式上也可以采用网络教学,并鼓励其自学,从整体上提升红河州农民的综合产业素质。4.5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培育相比我国的很多发达的州市,红河州农村产业竞争力明显不强,而且存在布局分散的情况,缺乏做到集约化发展。但红河州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尤其是红河州的贫困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资源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都处于未开发利用的状态,鉴于此,红河州部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需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继续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调整种植业内部比重,扩大特色农产品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加快畜牧、林业、渔业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林、牧、渔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这是确保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8]: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稀、优、特、新”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山区资源,培育一批山区的特色产业。例如优质、高产、高效的粮食生产及加工,“稀、优、特”的水果生产,反季节优质蔬菜生产加工,贫困县茶叶生产,竹木加工等作为山区的特色产业来发展。二要树立品牌意识,把山区特色产品品牌做强做大。要从山区实际出发,根据区域优势,合理进行区域生产布局,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品牌农业、出口创汇农业、订单农业等农业规模化生产基地。各县都要以实现“一县一品、一县数品”或“一镇一品”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格局,培育能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市场上叫得响、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山区特色名牌产品。结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当前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农民最大的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目前,红河州农民在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根据本州实际制定了符合针对性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但在具体的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化发展不均衡、产业化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技术落后、农村经济投入不足、缺乏农村产业经济人才等。鉴于此,本文结合红河州的实际,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对策,包括加强贫困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强农村经济的投入、加强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培育等,希望可以促进红河州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保证红河州“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还可以为更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提供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指导对策。参考文献[1]鞠邦青,曾德超.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2017(15):71.[2]张侯毅,杨玉国,陈平,先星光.犍为县“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与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18):120-121+123.[3]李世亮.红河州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134.[4]王沛栋.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12):78-81.[5]李国斌.西北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9):155-157.[6]呼文博.甘肃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4.[7]张宪良.农村产业化经济发展现状[J].中国农业信息,2014(03):252.[8]陆铭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09):53-55.[9]向怡楠.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10]杨宇,段立军.湖南省农村特色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探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15):142-144.[11]唐亮,钟世川.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0):70-71+77.[12]余志伟.红河州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索[J].阵地与熔炉,2009(03):58-61.[13]陈涛.红河州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份额转移分析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04):82-86.[14]李继云,孙良涛,普希宁.红河州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5(12):194-195.[15]朱丹.红河州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探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05):106-108.[16]MosleyP,HulmeD.MicroenterpriseFinance:IsThereAConflictBetweenGrowthandPovertyAlleviation?[J].WorldDevelopment,1998,26(5):783-790.[17]MorduchJ.IncomeSmoothingandConsumptionSmoothing[J].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3):103-14.[18]Pesaran,M.Hashem,YongcheolShin:ImpulseResponseAnalysisinLinearMultivariateModels[J].EconomicsLetters,1998,58:17-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