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结束总结范文 -百度品牌广告推广
在线咨询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

时间:2022-05-29 07:09: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程结束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结束总结

篇1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年级组工作等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多不同与其它学科特点的特殊学科,由于学科教学发展较缓慢,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工作收效不是很大。

篇2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定势所拘泥的思维。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多媒体教学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教师也从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变成一名引导学生处理信息的向导和顾问,教师的精力将转向如何教会学生去应付大量的信息,如何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下面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几个典型例子。

“当科学爱上艺术,世界会更奇妙!”马冀同学在观看完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后有感而发。他说,是科技使大卫的魔术与一般的骗术区别开来,因为高科技这个不能被一般人掌握的东西,大卫掌握了,大卫的飞翔表演魔术有人揣测是靠了四根透明的绳子将他吊起来,虽然想起来比较容易,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还有一种说法是利用高能磁铁产生磁场,与大卫身上的磁铁相互作用使他“飞翔”自如,大卫穿越中国长城则分析是采用全息投影技术造成观众的“幻觉”,不管怎样,人们不能否认科技在大卫魔术中的功劳。大卫·科波菲尔也就成为了魔术领域一个顶尖级人物,他的这一成就在精神文明上的贡献是让人类看到了理智号情感,冷静与热情,机械与幻想的完美融合。

“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李亚楠同学特别喜欢凡高的画,她说你看这副画,不远的地方是群群村落中的农舍,一间一间,朴素而平凡,很自然的笔触,宁静的小镇在朦胧夜色的笼罩下祥和而淡然。然而,安静的夜晚却悬挂了一个扭曲的星空,这是一种跳动的梦幻,也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这样的星空,他的麦田,柏树,星空有如火焰般的升腾,颤动,震撼着那些观看者的心灵,这非凡的艺术成就来源于凡高那近乎痴狂的艺术激情和对生活博大的爱,在他的画上,激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凡高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看看凡高的自画像吧,他那深邃明澈的眼睛能够穿透和洞察一切。凡高的一幅自画像中有一种很美的笔触,就是底部淡蓝色的螺旋线。像在舞蹈中的蓝色线条缓缓的一条一条在凡高的自画像的背部延伸开来,凡高生硬的表情在这个美妙底色的画面中也变得柔和起来。其实这就是凡高的性格,一个看起来古怪,死板的人,却是非常的细腻和敏感,表面的冷漠僵硬,内心却狂热,狂热的爱着周围的一切。我不是一个特别爱画画的人,我也不能算是非常懂画的人,但是我却是一个很爱看画的人。每每我驻足默默地看着凡高的这些画的时候,就会去用心体会仍然弥漫在画中的这个伟大的灵魂曾经体会过的情感,或悲或喜,或美或丑,或真或假,都是这个灵魂曾经真真切切放在眼前的观看过的无限的真实,由于真实,如同科学给予人类的力量,凡高对于我是一个燃烧着的灵魂。

的确,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从一枚小小的印章上,探寻出四千五百年前古印度的城市繁华;从一尊高大的神像中,感受到古希腊文明的灿烂光芒;巍峨的金字塔也把天文,数学等广博的知识——包容……斗转星移,尽管地球在几亿年的时光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尽管人类在几千年前创造的一个个文明史话如今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尽头,尽管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建造的一座座神殿如今已凋敝残缺……但是,我们已经不再质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曾是深幽的海底,不再困惑撒哈拉沙漠曾是鸟语花香的乐园,甚至对悸动在巨大冰川下的火山,人类如今也已是了如指掌。

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的魅力,无穷无尽地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自然的,科学的……一个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外表,对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抗拒的引力,吸引着我们去走近它,揭示它,描述它,通常科技的冷静,深奥,数据,造成了他孤立倨傲的印象,然而艺术是亲近大众的,她的直观性,视觉性,感染性都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正如大卫让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客体搭载魔术的列车,和谐又完美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科技依然存在那份神秘,然而却愈发地引人入胜,趣味盎然了。是的,我们真的在努力,或用色彩,或用音符,或用文字,或用数字。于是,一个个谜底被揭开,一轮轮新的探索又在不断展开,望穿世界,望穿……这是我们的目标。

世纪中国历史发展占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解释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一中国回应这一公式,从而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历史作用。柯文认为冲击回应取向对晚清历史虽然可以说明某些问题,但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冲击回应论谈到西方冲击是人们往往忽视近代西方本身就带有扑朔迷离,自相矛盾的性质。柯文还认为史家容易堕入的陷阱是在讨论“中国回应时往往过分抽象化。中国在地理上横跨整个大陆,在种族、语言和地区上变异甚多,极为复杂。所以柯文认为”中国回应这个词最多只是一个代表错综复杂的的历史情境的简化符号而已。

第二种模式是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中国近代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近代社会前进。柯文认为这种模式的问题之一是这种两分法迫使我们对现实只能严格地按两极来划分,排除任何中间的可能。第二个问题是假设在一定的社会中,花费在成对两极因素身上的的能量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社会能量向一极流动,就要求相应减少向他极流动的能量。第三个问题是传统近代模式采用整齐匀称的概念来描绘和解释根本上不匀称的现实。

第三种模式是帝国主义模式,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溃、民族灾难无法前进的动因。柯文认为把帝国主义作为是打开中国百年来全部历史的总钥匙,确实是一种神话。

于是柯文正面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包括四个特点:“(1)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2)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历史的研究;(3)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包括民间与非民间历史)的撰写;(4)热情欢迎历史学以外诸学科(主要是社会学科,但也不限于此)中已形成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当代学者都认为,认识不是主动的给予,而是积极的参与和加工。而且参与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了工具有备而来。认识总是在认识者先有的意识准备的加工操作下进行完成的。这种先行的准备,皮亚杰称之为认识图式,海德格尔称之为理解的前结构。就历史认识而言,所谓认知图式可以理解为历史学家加工处理历史信息形成历史认识的工具。历史学家通过自己先行的认识图式去认识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各种主体因素渗透到认识活动中,并最终凝结在他的认识结果上。就如柯文所说,凡是对现实的表述势必也是错误的表述,是一种知者对被知者的思想支配。

参考文献:

[1]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10.

[2]晚清学人“世界历史观”的变迁[J].史学月刊,2005.10.

[3]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

[5]蒋廷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二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

篇4

作者简介:荀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信息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该课题是教育部职教中心所与英国大使馆教育处合作课题,中方主持人:刘育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47-06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国家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和文件的实施,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实践探索,对中高职衔接的认识和研究也不断深化和发展,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1]初步的理论基础开始形成。有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越来越多,形成了诸多认识和观点,其中一项重要共识就是认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突破口。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有探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著作出版和研究论文见诸学术报刊,中高职课程衔接多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内容来探讨,关于课程衔接的独立系统研究较少。《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陶国擎,2000)[2]、《中澳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刘育锋,欧阳河,2003)[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耿金岭,2008)[4]是三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研究“中高职衔接”的代表性著作,其中都包含了课程衔接部分。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中有关中高职衔接的论文查到160多篇,专门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论文约20篇,有关国外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文章10余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高职衔接和课程衔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角度和方法多样,主要有实证研究、国内外比较研究、地域为对象或专业为对象的案例研究等。

本文从课程衔接的定位、问题原因、衔接方式、体系构建、实践探索等角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力求反映目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的总体情况,以明确研究重点,发现主要问题,促使其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地位和重要性的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和理论构建阶段,所以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等概念的界定,除了在政策文件中有相关表述外,在研究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界定。不过也有部分研究报告做了初步的概念阐述,如有研究(刘育锋,2003)在对中高职衔接做界定时指出,课程衔接是其中内容之一;并且将课程衔接归类为一种内涵式中高职衔接模式。[5]其他研究更多地是探讨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地位,这也可看作是概念层面的一种认识和定位。有关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地位和重要性的研究,可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来梳理。

(一)国外中高职衔接的比较研究[6]

研究者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它们大致归为三种: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经专门补习实现学力达标的衔接模式;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通过一体化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研究者发现,尽管这些衔接模式的实现过程和方式各不相同,但其衔接的核心和关键点都是课程的衔接。比如英国创立了单元衔接法,澳大利亚开发了培训包,法国创立了课程分类衔接法,德国采用学制的螺旋式上升和课程实行阶梯式综合职业课程衔接的方式。[7]这些不同形式的课程衔接方式才是真正连接中高职教育的载体和落脚点。

(二)我国中高职衔接现状反思的研究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成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研究者认为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归根到底是由课程决定的,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是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中高职课程结构能否科学合理地衔接, 直接关系到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能否有机统一, 能否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关系职业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问题。有学者认为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本”,“标”是制度的衔接(姜大源,2011)[8]。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和最灵活的。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

研究者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模式和成效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发达国家不论何种模式都实现了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综合来看,他们都以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9]而我国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作中高职衔接的内容而进行内部变革,并没有从整个职教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随着实践的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地位逐渐得到认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及原因的研究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表现[10][11]

这方面的研究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不同类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上的问题,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高职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层次不高甚至倒挂中职等情况。另一种是有关课程体系目标、结构、层次衔接上的问题,包括中高职专业设置口径不一使专业衔接脱节或错位和课程设置重复,中高职教学目标层次大体相同使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缺乏整体性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及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不统一,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升学和就业目标关系交叉混乱,等等。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12]

研究者主要是从思想观念、教育规律和体制机制三个层面,用系统论和因素论的方法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可能比制度的障碍更加明显。首先,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认识亟待观念转变与更新。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 在这一背景下, 职业教育发展明显出现重外在适应性轻内在衔接性的功能选择偏失,出现偏重从横向角度将中职和高职分别作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调控普职结构平衡和规模发展的情况,忽略从纵向角度将中职和高职作为同一系统的两个递进衔接的层次来统筹发展,[13]这就容易导致对中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教育分工不甚清晰,在课程设置上出现重复、雷同情况。

其次,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观亟待加强和贯彻。从系统论看,中高职衔接不仅是结构的衔接, 也是功能的衔接。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通过中职和高职培养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来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功能。所以中高职衔接要实现中高职之间目标、层次、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 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中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中高职仍未能遵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贯通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方案,课程开发未完全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专业学科发展也不够充分,致使中高职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专业设置口径不一,无法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造成衔接上的实际困难。

第三,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导向有待变革。社会经济状况、科技水平、教育对象、教育观念、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和事业发展程度等因素综合作用,都会给中高职衔接的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产生影响,也必然对职业教育课程层次、结构和内容设计带来影响。管理体制会影响中高职衔接政策和制度保障等环境的建立。在中高职教育由教育部不同司局分管时,横向上的条块分割, 纵向上的分层管理,使中高职衔接一直缺少层级衔接和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有力支持[14],增加了中高职衔接在两个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成本和难度,不利于制定统筹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文件,如未能开发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整体性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使中职与高职阶段的专业和课程衔接不紧密,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不统一,课程层次和内容重复。200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组织开发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指导方案的规定下制定教学计划。如果能出台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就可以避免出现高职阶段课程重复率较高的情况。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的研究[15][16][17]

对课程衔接方式的研究是以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实践探索为基础的。经过30年的探索, 我国形成了以学制衔接为划分依据的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学制衔接模式是综合招生考试政策、专业规定、课程设置等内容的一种外延式衔接模式,分为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模式是以课程衔接和考试衔接为特点内涵式衔接模式。[18]其中形成了多种课程衔接方式,分述如下。

1.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衔接方式。这种模式不涉及中高职学制衔接问题,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可以实现课程的无缝衔接。前两年主要学习公共课,后三年主要学习专业课,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先后两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保持人才培养专业方向的一致性,同时避免课程重复。课程模式上以培养学生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纵向延伸能力为辅,知识结构具有“宽基础、复合型”特点,强化了实用性和实践性,使课程向综合化、实施化以及职业化方向扩展。

2.“3+2”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衔接方式。在“3+2”衔接模式下,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此种模式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相互协调,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设计,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使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能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能满足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3.“3+X”分段式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衔接方式。从制度设计和实践效果来看,由于中高职各自为政,“3+X”对口招生仅仅实现了两种学制的接轨,但未落实二者课程衔接。这种模式下由于中高职教育由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机构实施,对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任务理解不一致,课程标准不统一,实践中往往出现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课程重复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等情况,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课程衔接效率不高。同时由于高职招收的不仅有三校生(中专、技校、职高),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很大,给高职课程衔接带来很大困难。

4.灵活中高职衔接模式下的课程衔接方式。这种衔接方式的基础是课程和通过课程所培养的能力,而不是学习的时间;衔接的手段是对希望接受高职的申请者所学课程和所具备能力的评估和考试。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制度,使中职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可支配时间等条件选择课程学习,获得一定的学分,或者通过高职入学考试或评估,证明达到了高职的入学水平。这种模式有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朝着内涵衔接的方向发展。虽然目前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的政策,提出了有关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和深化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实践中也进行了将学分转换建立在相应证书基础上的试点探索,但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推行学分制与对先前学习的认定机制还处在实验阶段,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也还在摸索中。

四、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研究

目前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多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展开的,内容比较分散,还没能形成完整的课程衔接体系。不过,综合各研究观点,也可以大致勾勒出研究者对建构完整课程衔接体系的思考,即不仅要在思想上深化认识,还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实施。从逻辑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研究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姜大源,2011)[19],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建立结构合理化的制度和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注重遵循和适应职业教育系统的内部关系规律来考虑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层次、生源、专业和课程结构的相互衔接, 通过加强和优化职业教育的系统结构来提高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 从而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功能。

研究者认为,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要选择合适的教育理论,应在统一框架内认识和设置中高职课程,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当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观[20]。课程观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的指导理念直接影响课程设计。课程观包括[21]:第一,树立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能力本位”观。这是中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一些地方职教课程改革中“厚基础、宽口径”、“宽基础、活模块”、“案例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值得关注的做法。第二, 树立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可持续自我发展打基础的长远视角,认真思考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中高职课程衔接要紧紧抓住三个环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向“学生主体”迁移,从认知规律上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要有利于教学程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迁移,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四,树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整体观”。现代教育具有整体结构、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开放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中高职教育离不开这个趋势。中高职教育由于它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有着比普通教育更加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这个特点和趋势,甚至更能强化这一特点和趋势。因此,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

(二)课程衔接体系的内容和结构[22]

研究者认为课程衔接的主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体系保障等多方面,并且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如下观点:

1.培养目标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起点。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人才的教育,是要遵循技能发展的层次递进规律的,旨在培养掌握“经验技能”的是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掌握“策略技能”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是建立在中职基础之上的,是同一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把中职和高职叠加,而是在合理定位二者层次和结构的基础上,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立足点,也是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起点。

2.专业衔接是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基础。研究者从专业衔接的目的、做法和作用进行了思考。认为中高职协调发展一定要对接产业发展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以专业群为平台,着力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要按照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中高职专业衔接机制。

3.建立统一课程标准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核心。研究者主要讨论了课程标准的制定方法和原则,认为课程内容衔接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其相应层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以及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 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4.课程内容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主体。研究者从课程设置原则、课程结构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课程内容衔接要遵循宽基础、实用性和个性化原则[23],既向学生提供面向一类专业群的专业基础知识,并适度拓宽文化基础理论,为今后的继续教育和扩展第二专业方向提供有利条件,也要注重为高职阶段学习提供实践性知识和技能基础,更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另外,中高职课程衔接要注意内容分层和结构。课程结构应该是宽基础、活模块,兼顾职业教育就业和终身学习两个目标,通过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以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课程衔接质量,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姜大源还对中高职基础文化课、德育课和专业课的内容重点、深度和广度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对课程结构和层次合理划分,才能实现课程的高效衔接。

5.学分制管理和评价衔接是构建课程衔接体系的重要保障。研究者认为,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衔接的保障,连接通道可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评价体系的衔接可以按照职业分类、职业标准与职业鉴定考核要求,确定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实现职业技能的全面对接,也使得职业教育体系内的课程衔接水到渠成。研究者希望尽快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各个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程度,规定职业教育层次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供制度保障。[24]

研究者对学分制的实施办法和作用也进行了分析,认为可通过学分制构筑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管理平台, 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使学分成为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学分制还能实现差异化管理,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培养,使不同背景学生按学分制的规定灵活选修相关课程和学习内容。

(三)体制保障、政策支持和改革试点

研究者指出,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统一归口教育部职成司,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的管理体制已基本理顺。在政策支持上,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条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意见。另外,国家层面也启动了相应的发展项目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改革探索[25],如2010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在全国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不同地区开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项改革试点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都涉及到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内容。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职业院校也开展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比如广东省、天津市等地区。

五、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案例研究

研究者主要是从地域实践模式和专业实践模式两个角度进行案例研究。

(一)地域案例研究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都开展了区域内中高职衔接实践探索,形成了不同的衔接模式。相关的案例研究主要对中高职衔接模式的背景、形式和内容、效果、改革动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了课程衔接的内容。[26][27]近几年许多地区开展了以课程衔接为主导的中高职衔接改革探索,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和认可,比如对天津和广州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案例研究[28]。研究者认为,天津市坚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中高职专业,调控与优化“3+2”和“五年一贯制”的布局结构。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中高职教师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逐一进行细划和分解,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开发课程,形成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同时,针对现行的中高职专业指导目录口径宽窄不一,天津市探索了中高职专业衔接按专业群宽口径对接,着力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既注意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注意不断将新工艺、新技术及时充实到课程中,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并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确定了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天津模式抓住了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课程衔接,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衔接,迈出了重要的改革步伐。还有,广东省也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切入,努力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模式,2010年启动了中高职衔接发展的试点项目,对“三二”分段中高职课程进行了一体化设计,通过中职开设核心课程满足高职入学要求。有学者对此还做了分析(姜大源,2011),指出不同地区中高职协调发展依据自身的有利条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是从制度层面为中高职协调发展打开通路,有的是从课程内容层面将中高职协调发展推向深化。两条道路结合起来,就是我国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春天”。[29]

(二)以专业为对象的案例研究[30][31][32][33]

这类研究主要是结合专业展开论述,有的是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有的是从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设、评价考核等方面对衔接课程进行探讨。这类研究数量偏少。

六、现有研究分析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较晚,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目前虽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还未建立完整的中高职衔接体系,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和成熟的研究理论。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也还处于总结提炼、问题反思和理论思考阶段,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和完善,表现为:

一是课程衔接的研究数量偏少。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研究还较多地关注学制衔接等外延、粗放性衔接,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研究还处于经验总结归纳阶段,研究成果不多且不成熟。

二是课程衔接的研究缺少理论基础和系统化研究。目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还处于实践探索为主的阶段,有关的研究较为分散;研究方法也主要集中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比较研究等归纳式研究方法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课程衔接理论,无法为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提供成熟的理论支撑。

研究是为实践服务的,在各地积极改革和创新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新阶段,实践呼唤加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研究。目前需重点关注如下内容: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研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应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加强有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研究。二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内容建设的研究,比如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课程教学衔接等方面。三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配套制度的研究,比如有关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之间的沟通机制、学分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6).

[2]陶国擎.高等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青岛出版社,2000.

[3][5]刘育锋,欧阳河,蒋莉,Oanh Phan. 中澳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6]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7]黄日强,邓志军.国外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J].外国教育研究,2003(12).

[8][29]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11(33).

[9]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22).

[10]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11]王技德.甘肃省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2005(12).

[12]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13][14]王育培.大众化背景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问题研究[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15]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12).

[16]慈澳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街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17]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2007(4).

[18]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

[19]姜大源. 海河园区商国是 仲夏时节谋新篇——“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扫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2).

[20]张晓拔,谢革新.课程观指导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1]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3).

[22][30]夏瑛,戴凤林,许红.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4(8).

[23]许英.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0(8).

[24]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03(8).

[25]鲁昕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1.

[26]柳燕君.北京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

[27]王孝坤,傅琼,陈化贤.加快发展中高职衔接的县域高职教育[J].三江论坛,2009(6).

[28]靳润成.以行业为纽带 统筹中高职教育发展一体化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天津市教委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稿[Z].2011.

友情链接

相关内容推荐

岳阳百度seo优化成交价seo霸屏怎么用na2se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东莞seo网站优化代码正规seo哪家专业今日头条seo工资网站seo火亅星28天水网站seo杨某人 外贸seoseo网络营销一个月赚多少钱seo的外链接指什么黑河seo公司都选12火星百度SEO反推软件下载seo白帽快速上排名seo自然搜索源坪山seo方法新闻软文推广品牌乐云seo广东优质seo优化排名批发seo基础哪家好火 星平价金华seo管理站长工具seo推广多少钱seo优化的途径seo能挣多少钱seo深度解析下载推广万次霸屏枷维乐云seo纸业seo案例会淘宝seo能赚钱吗seo推广遇到的问题合肥天行seoseo培训资料广告营口seo优化seo优化排名服务商广州搜索排名技术乐云seoseo优化产品推广洛阳建材行业seo关键词优化seo什么情况会取消排名宁德seo优化怎么做的大同seo公司就荐14火星seo发帖网站2019seo免费留痕推广朝阳百度seo软件邯郸企业网站seo清远seo网络营销方案南昌做seoSEO北京拍照攻略广州广告公司首推乐云seo长沙企业seo优化外包门户网页seoseo页面优化页面布局seo运营师seo营销捌金手指谷哥28ssr服务端渲染搞定seoseo谈url层级优化技巧seo用户访问深度决定排名广州seo公司方案seo标题优化虾哥网络淘宝产品seo视频教程itmc沙盘里的seo怎么做移动端seo和pc端seo优化邵阳seo公司优选24火星北京seo网站结构百度搜索个网站怎么老出seoseo关键词排名怎么看重庆seo系统电脑seo怎么下载汕头seo服务方案网络seo哪家专业泰安市seo优化价钱嘉兴专业的seo网站优化报价网站开发很好乐云seo万柏林区上门seo优化ssr服务端渲染搞定seoseo关键词找9火星seo建站推广优化seo网页链接seo平台认定沈阳seo公司推荐18火星网站排名我选乐云seoseo霸屏怎么用网站建设seo视频eo技术无锡seo教程seo优化师都做什么摄影seo案例seo技术培训 惠州seo引擎优化找圣安华宿迁市seo关键词优化价格表政和一般seo销售价格北京seo哪家好找行者SEO台前县网站seo优化排名百度seo链接提交入口seo807a5seo诊断案例seo转化率排行榜seo优化怎么挣钱seo站点怎么收录seo 书推荐seo长尾词关键词seo营销艾金手指专业18品牌广告乐云seo新媒体和sem和seoseo优化招商电话淘宝产品seo视频教程甘肃seo收录的网站通州专业seo哪家好新乡360seo优化技巧2021年百度SEO的出路成功的seo具有哪些能力特征曲靖seo推广seo已经收录的文章单独生成一套seo页面放心的seo网站优化vue项目seo怎么做网站新手怎么做seo兰州seo网站排名策略南通seo工具新闻链接优化选乐云seoseo排名适合火星js远程调用影响seo吗福田网站建设公司乐云seoseo实验体会保定seo搜索优化排名多少钱外链seo平台seo网站保举火星8服务seo1短视频发布在线观看东区网站seo优化排名开封seo公司咨询7火星seo挖词内容大数据分析岗位 负责seo爱采购会员 乐云seo品牌seo大数据技术it行业seo是什么意思seo推广悠谕 大将军28图床对seo中山seo服务方案广东省seo公司2021最新seo教程seo中描述诊断seo必备听百亿互刷宝贺州seo报价seo2中se的杂化方式seo工作时间和地点弹性以前做的seoSEO工作室沙发发型seo培训班哪家强桂平百度霸屏seo软件进贤深圳seo优化排名手游推广seo黑帽临汾seo公司就选21火星seo搜索引擎详解seo跨境电商定制廊坊产品seo优化宜良网站seo知名的seo推广哪家强seo站内优化顶火16星绿茶影视SEO保定企业seo优化费用seo排名赚软件网站推广和seo技术黄岩seo排名稳定seo网页突然消失大丰seo哪家技术强网络seo上约上海百首网络丰南公司seo优化手机端seo推白城短视频seoSEO攻略系统流小说网站排名甄选乐云seoseo分类吗seo就选火星鹤岗seo公司推荐30火星SEO专员应届生招聘Seo自适应seo自学能学会吗seo怎么改收录重庆旅行社seo许昌seo公司皆选14火星seo关键词推广火乚星26焦作新站seo关键词排名系统什么是it行业seo成都网站制作乐云seo十年一贵阳网站seo案例科技seo软文推送sem不会对seo造成影响吗网站文章发布sEo长沙seo效果评估seo零基础方案实施莆田网站seo优化选哪家seo网页分页教程seo教程站内优化的5点技巧网站建设好乐云seo权威昌都seo公司找9火星seo优化发布和接单区别seo原创助手专业版2020黑帽SEOseo优化每日工作苏州seo检测机构跨境电影seo优化重庆seo优化一站式服务商seo搜索优化岗位职责柳州网站seo网站s

合作伙伴

百度品牌广告推广

龙岗网络公司
深圳网站优化
龙岗网站建设
坪山网站建设
百度标王推广
天下网标王
SEO优化按天计费
SEO按天计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