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陈瑜) 经过多年实践和创新,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解放桥社区探索出对内建立管理制度、对外开展联手共建的民族工作新模式。实现了“群众情况反映在楼院,问题解决在小区,人员稳定在社区”的工作目标。
解放桥社区外貌
解放桥社区是广陵区少数民族最多的社区之一,有回族、维吾尔族、满族、侗族同胞。由于不同民族其语言交流、生活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利益关系等存在诸多差别,加上一些过去由企业、政府承担的职能改由社区来承担,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的多发地。
对内建立管理制度 保障民族工作良性运转
社区根据各民族居民生活习惯不同、经济相对困难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社区民族工作制度。如:每年召开两次联络组长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以及做好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节庆拜访、召开座谈会和茶话会等;分别制定街道社区少数民族关心访问制度、联谊交友制度、学习联系制度等相应的工作制度。确保他们在有困难时必到、逢重大节日必到、遇老年人的生日必到。
解放桥社区少数民族舞蹈队
对于那些生活确有困难,但又达不到低保政策规定的少数民族家庭,社区工作人员除在重大节日上门慰问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外,还帮助他们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再就业创造条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慈善组织申请款项提供助学,并发动和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义务家教帮扶。确保这些家庭上学优先、参军优先、就业优先、低保优先、扶贫优先、培训优先、就医优先。
社区还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并辅之于社区微博、QQ群、微信群等居民互动交流平台,建立了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居民民生档案,制定了网格长走访制度。每月组织对少数民族居民入户走访2次,对了解掌握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落实责任人办理,确保情况动态准、处理快;集体走访了民族宗教的代表人士,全面了解其工作、生活情况,推心置腹谈心声,做他们的贴心人;成立“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事务调解委员会”,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社区、小区和居民楼院“三位一体”的社区民族纠纷处理网络,初步形成了上下责任明确、运转灵活协调的良性工作机制。
为少数民族同胞普及民族政策
此外,充分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将民族工作融入到和谐社区创建中,通过成立了合唱队、腰鼓队、舞蹈队、戏曲队、舞龙队等,让少数民族居民走出家庭,走进社区,主动参与社区创建志愿服务活动,自觉融入社区大家庭。在扬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社区的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发挥了大作用,他们组成的志愿队伍每天在小区内巡查是否有不文明行为,并在巡查中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对外开展联手共建 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
自2010年起,社区联手广陵区统战部及宗教部门连续十一年举办了“广陵区民族团结文化艺术节”,成为少数民族同胞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和市伊斯兰协会联袂举办“拉面风采展示大赛”“广场舞风采展示大赛”等种种活动都成为少数民族群众展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
新民族工作室
2014年,社区建立了扬州市区首家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少数民族工作室”,同年,广陵区统战部颁发了“同心&学习实践教育基地”。依托这两个阵地定期向少数民族人士通报社区建设情况,吸纳少数民族代表常态化开展议事、协商、评议、监督等工作,既拓宽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为放大社区资源优势,拓展民族特色,与高邮菱塘回族自治乡曙光社区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与扬州大学逸夫图书馆结成了共建单位,达成一系列惠民政策,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浓郁范围;与扬州市公安局共同成立了扬州市区第一家“石榴籽”工作室。以协调教育、民宗、人社、卫生、妇联等部门,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政策咨询、解决困难。工作室每个月都会为群众举办培训讲座,得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一致好评。
成立扬州市区第一家“石榴籽”工作室
民革广陵支部长期以来作为社区的结对共建单位,多年来为民族工作献策献力。多次与社区联合举办捐资助学活动,让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孩子受到了资助。
社区还紧紧依托辖区内的普哈丁墓园为活动载体,打造民族工作亮点,彰显民族工作特色,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着力把社区建设成各民族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自2004年以来,社区的民族工作佳绩频传,先后荣获:江苏省民族工作示范社区、江苏省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示范社区、江苏省民族团结促进会会员单位、江苏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二等奖、江苏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