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时不如地利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尊称为____________。他的核心思想是______ 轲 亚圣 儒 子舆 2、中考考试篇目中,孟子的篇目有哪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孔孟论学》 《天时不如地利》 仁政 孟子曰:“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比得上 内城 外城 这 城墙 护城河 围 武器 盔甲 坚固 锋利 粮食 抛弃 离开 指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得人心,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 划定的边疆界限 巩固国防 险要 建立威信 到 极点 亲属。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同“叛”,背叛 服从 因此 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 守者 (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 兵革之利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施行“仁政” 得“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的核心思想:施行“仁政” 举例 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对比论证 类推 人和 人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2、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武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作战中人心的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胜利。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百姓不用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用山河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会服从他。 内容理解: 1、判断文章的文体: 议论文 2、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哪些内容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城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对于攻城一方 城小易攻。 2、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3、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 4、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第一个战例 6、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7、战争结果如何?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8、为什么?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 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第二个战例 论点既已得到论证,剩下的内容又有何作用? 从战争推进到治国, 更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 ) 使论述更有普遍意义。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 进攻一方失利 防御一方失利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 VIP免费下载
- 下载文档
- 收藏
- 分享 赏
-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