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向军 常洪涛 朱丙强
开栏的话
对标先进取真经,奋勇争先向未来。11月9日,我市派出由市属新闻媒体和市直相关部门组成的学习报道组,分别走进深圳、东莞、苏州、合肥、成都、洛阳六地,在沉浸式体验中探寻这些城市的“创新密码”,探讨如何将这些城市的创新之策转化为鹰城实践,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增势赋能。今起,本报陆续推出“探研创新之道建强科创新城”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11月的深圳,街道绿草如茵,城区高楼林立,一幅高品质现代化大都市的壮美画卷映入眼帘。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印发,拉开了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历史大幕。承载着国家赋予的更高使命,已过“不惑之年”的深圳站在更高起点,迈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坚实步伐。
11月9日至12日,由市属新闻媒体和市直相关部门组成的学习报道组走进深圳市,深入科创企业、产业园区、实验室等地,学习先进理念,拓展视野格局,探寻“创新密码”。
培育一流创新生态
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2022年,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国际专利申请量均保持深圳第一,入选全国创新百强区排行榜前十,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快。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走进位于龙岗区坂田街道的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各类人形机器人、柔性机器人、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令人目不暇接,仿佛步入未来世界。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以全新模式设立。
“研究院致力于开创一个集政府引导、国际联合、大学依托、企业合作、创投融资、双创孵化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崭新研究机构模式,不断为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赋能企业创新,助力产业孵化,服务经济社会。”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产业发展部部长、特种机器人中心主任何旭春博士介绍。
该院现有全职人员115人,三分之一的人员拥有博士学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占比20%,青年科技人才占比70%。重点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群体智能、智能云计算与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在工业、医疗、金融等方面的应用。目前,该研究院已发表论文1015篇,专利申请量162项,拥有40项专利授权,与9家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与28个院企达成合作项目。
在研究院展厅和测试场,何旭春介绍了微纳米机器人、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异构多机器人协同调度系统、无人帆船、缆索检修机器人等科研及产业化项目。其中,缆索检修机器人格外引人注目。其通过携带的轻量化光学传感器,实现对缆索保护层表观的病害进行快速检测识别。还可携带磁检测设备,对缆索及锚固段内部钢丝锈蚀状况及损伤断裂位置进行精确估计。这款机器人已为重庆、浙江等多个地区的桥梁缆索提供检测服务。今年8月,央视新闻节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根据规划,龙岗区将在“十四五”期间新建各类创新平台80家以上;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众创空间10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集聚一批新型科研机构。
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目前,深圳正抢抓机遇布局新赛道,培育产业增长新动能。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正在实施新兴产业提升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今年7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完成相关审核,深圳市蓝海华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深圳市蓝海华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专业致力于中低压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逆变器等电力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公司现有员工400多人,研发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在40%以上。公司以研发立业,以技术促发展,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研发经验,不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
“在成立之初,我们还不敢与大公司合作。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蓝海华腾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领军品牌,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汽车等众多知名企业达成了稳定合作关系,在新能源客车、重卡、物流车、特种车领域累计销售60多万台/套。”该公司汽车电子技术总监谢玲玉介绍说。
打造优越营商环境
这是一家年轻的高科技公司,成立4年,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几大板块拥有核心技术能力。
深圳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12月在深圳成立时只有30人的小团队,如今,它在深圳、成都均设研发中心,团队规模扩大到近百人,与世界500强企业持续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这正是得益于深圳良好的创新生态。
“我们利用创新AI数字解决方案,通过飞机餐车上的摄像头跟踪、分析派餐和收餐过程,来实现航空餐食精准化服务和绿色飞行。”据深圳天海宸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云霄介绍,公司与空中客车合作开发了这套系统,目前,空客已经在各大展会上展示并向全球各大航空公司推荐使用该系统。
深圳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诸多帮扶政策,不遗余力地打造优越的营商环境。“我们是一家初创企业,公司的重心一直在技术研发创新与业务拓展上,在资质认定和政府项目申报上是缺乏经验的。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精心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对申报与认定的流程、真实案例分析进行讲解和答疑,对后面的申报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云霄说。
天海宸光去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一国家级的资质认定不仅是科技企业的“金字招牌”,能享受更多政府优惠政策和支持,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也意味着天海宸光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AI企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科研与产业的有效结合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把握好生物医药产业建设,势必将显著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福田区南部,由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两部分组成。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主要集聚在深圳园区内。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福田区第一批5个高品质专业园区之一,通过引入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团队和科技企业,建设国际化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中心和医学医药企业孵化中心。
福田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有效结合。
郭昌月博士的身份在综合楼里频繁切换:在3楼实验室,他是深圳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行政办公室,他是深圳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裁。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配备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设施,为企业初创阶段省下30%—40%的研发成本。”郭昌月表示,产业园通过共享平台、智库支撑、管理服务等多方面赋能,帮助企业跨过初创期“死亡谷”。
“我们正打造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聚集各方优质资源,目标建成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高地。”该公司副董事长魏俊恒说。
“产业园初建时,周边都是工地。”魏俊恒说。几年来,福田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日新月异,“科研生态圈”蔚然成形。
近年来,深圳积极布局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深圳做强支柱产业、领跑新兴赛道注入发展动能。